神州大舞台瞭望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覆盖面和普遍性
世界传媒·新闻 2021/09/08 16:31:48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的农民展示收获的马铃薯(9 月 2 日摄)。近年来,平罗县红崖子乡通过引进企业,发展马铃薯种植,助力农民就业增收 杨植森摄 / 本刊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低是基础,调高是指引,扩中是关键。目前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是4亿人,力争到2035年达到7亿人,到2049年超过10亿人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改革开放40多年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扩大富裕的覆盖面和普遍性。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完善“先富带后富”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完善进一步凸显先富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激励后富积极有所作为和改变生活面貌。
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是奋斗出来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崇高、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理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尽力而为,就要求我们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对群众诉求的分析预判,强化为民服务工作的前置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了解、解决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努力解决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让民生工作更通民意、更接地气。
量力而行就是坚持科学精神,既要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切实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惠性民生一方面要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关注特殊群体,不让其掉队,共同享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基础性民生强调保基本,要充分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生存和发展权利,相应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性民生就是指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这些又具体体现在最低工资制度、社会救助和残疾人福利三方面。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内容会随社会发展与民生诉求的升级向更广阔领域延伸,不仅要不断扩展项目内容,提供更高质量、多样化的民生服务,而且要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进来,推动公共政策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新阶段共同富裕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普遍实现基础上,适当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
一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必须贯彻促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
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
三是既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又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捐赈和企业捐赈占GDP的比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全社会既要增强法治理念,又要加强依法监管,维护竞争中性,反对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
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一是浙江以其市场主体多元性、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的社会治理水平为基础,在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工程”,为欠发达乡镇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创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北京市作为首都,若是能够率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极大的象征性意义。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未来5年,北京市一批民生福利“大礼包”将逐步落地:比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升,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的优质学校布局更合理,社保最低缴费年限调整,租购房享受公共服务同等权利等等。
三是广东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以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工作,让共同富裕更可感知、可拥抱、可获得。当地政府进一步聚焦教育强省、健康广东等重要民生领域目标,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办好社保、住房、养老等民生实事。
四是江苏着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区福利比较好。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资产运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五型经济”,推动一大批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提出“六大体系”,即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精准管理、因人施策的工作体系,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的帮扶体系,统筹整合、精准滴灌的资金管理体系,部门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及考核和督查巡查体系,为解决东部地区相对贫困提供了重要经验。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低是基础,调高是指引,扩中是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优化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对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居民,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是4亿人,力争到2035年达到7亿人,到2049年超过10亿人。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的重要举措包括:
一、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虽然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志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素在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二、学会用好三方机制协调,积极推进劳动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问题,经协商谈判订立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劳动标准条件规范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与休假、保险待遇、生活福利、职业培训、劳动纪律、劳动保护等。二是过渡性规定,主要包括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解决措施,以及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办法等。三是集体合同文本本身的规定,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变更解除条件等。集体合同是推进中等收入形成的重要制度。
三、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按国际惯例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收入。对少数特殊的垄断性行业,要加强收入分配的控制,防止分配差距过大。与此同时,还要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完善竞争法规,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当前尤其要破除不合理的垄断,创造条件促进劳动力流动。
四、千方百计改善农民的收入预期。在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时,要加强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政府只要增加一点对农村的财政拨款,再通过增加农村信贷,先把那些有回报的项目搞起来,就可能一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面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的中等收入者群体。
五、继续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完善、人才和劳动力的充分竞争以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收入分配“中间大,两头小”的合理格局。
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尽量避免违背经济规律的人为因素和行政手段的过度介入。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谈判机制适当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政府对于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主要在再分配领域,再分配要加大调节力度。三次分配是自愿分配和自愿转移支付,不能强迫也不能摊派,只能循循善诱,积极倡导。
从全局来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难点在农村。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扩中不仅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而且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为了消除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富而不贵的现象,必须同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神州大舞台瞭望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覆盖面和普遍性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的农民展示收获的马铃薯(9 月 2 日摄)。近年来,平罗县红崖子乡通过引进企业,发展马铃薯种植,助力农民就业增收 杨植森摄 / 本刊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低是基础,调高是指引,扩中是关键。目前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是4亿人,力争到2035年达到7亿人,到2049年超过10亿人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改革开放40多年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扩大富裕的覆盖面和普遍性。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完善“先富带后富”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先富带后富的体制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完善进一步凸显先富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激励后富积极有所作为和改变生活面貌。
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也是奋斗出来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崇高、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理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尽力而为,就要求我们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对群众诉求的分析预判,强化为民服务工作的前置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了解、解决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努力解决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让民生工作更通民意、更接地气。
量力而行就是坚持科学精神,既要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充分考虑发展实际,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切实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惠性民生一方面要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关注特殊群体,不让其掉队,共同享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基础性民生强调保基本,要充分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生存和发展权利,相应提供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性民生就是指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这些又具体体现在最低工资制度、社会救助和残疾人福利三方面。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内容会随社会发展与民生诉求的升级向更广阔领域延伸,不仅要不断扩展项目内容,提供更高质量、多样化的民生服务,而且要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进来,推动公共政策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新阶段共同富裕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普遍实现基础上,适当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
一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必须贯彻促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
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
三是既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又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按照国际惯例,个人捐赈和企业捐赈占GDP的比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是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全社会既要增强法治理念,又要加强依法监管,维护竞争中性,反对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
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一是浙江以其市场主体多元性、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的社会治理水平为基础,在构建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工程”,为欠发达乡镇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创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北京市作为首都,若是能够率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极大的象征性意义。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未来5年,北京市一批民生福利“大礼包”将逐步落地:比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升,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的优质学校布局更合理,社保最低缴费年限调整,租购房享受公共服务同等权利等等。
三是广东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以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工作,让共同富裕更可感知、可拥抱、可获得。当地政府进一步聚焦教育强省、健康广东等重要民生领域目标,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办好社保、住房、养老等民生实事。
四是江苏着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区福利比较好。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型、资产运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五型经济”,推动一大批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提出“六大体系”,即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精准管理、因人施策的工作体系,整体帮扶、连片开发的帮扶体系,统筹整合、精准滴灌的资金管理体系,部门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及考核和督查巡查体系,为解决东部地区相对贫困提供了重要经验。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提低是基础,调高是指引,扩中是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优化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对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居民,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中等收入者的规模是4亿人,力争到2035年达到7亿人,到2049年超过10亿人。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的重要举措包括:
一、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虽然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志主要表现为收入水平,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素在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二、学会用好三方机制协调,积极推进劳动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或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等问题,经协商谈判订立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劳动标准条件规范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与休假、保险待遇、生活福利、职业培训、劳动纪律、劳动保护等。二是过渡性规定,主要包括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解决措施,以及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办法等。三是集体合同文本本身的规定,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变更解除条件等。集体合同是推进中等收入形成的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