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舞台讯;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开国上将夫人对其感念终生
世界传媒·新闻 2021/09/25 21:15:36
1932年的某一天,一群陌生人涌入四川的一个小村庄,这群人身穿军装,村民们吓得往山上逃去。
逃跑的人群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她叫刘文治。当时的她应该不会想到,就是这群人让她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她以往的生活苦不堪言,那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不仅苦,甚至充满了危险。
这群人虽然穿军装,但是看起来很淳朴,他们说话和气,不打人不骂人,这与人们印象中的军阀完全不同。时间久了,村民们发现这群军人经常帮乡亲们做事情,虽然不受“待见”,但依然乐此不疲。挑水、除草,哪里有脏活累活,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后来,村民们从心底接受了这群穿军装的人,这群人就是红军。和所有的村民一样,刘文治在与红军的相处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1933年,21岁的刘文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刘文治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全家兄弟姐妹5个,她是老大,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也许那时她只知道自己不再是别人家的童养媳,不再是每天打猪草,浇大粪的农家女孩。
她不知道,剪去长发,穿上军装,孑然一身跟红军走的自己,其实把对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红军身上
1
为何带着三弟参加长征,如何度过艰难历程的
刘文治加入党组织,积极宣传,吸收许多姑娘加入红军,两年时间让她所在的妇女排从三人扩大到了八十人,给红军队伍带来了活力。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担任妇女排排长的刘文治离开家乡,随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路。
长征意味着什么,当时的刘文治可能并不完全清楚,但她清楚的是跟着红军就能看到希望。于是,她带上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她的三弟,十三岁的刘文学。
作为妇女排排长,刘文治除了照顾排里女兵,带领女兵走完长征,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弟弟。不管路上多辛苦,走得多累,她都会生火、挖野菜,做饭给弟弟吃。也许是早年童养媳的经历让她得以历练,也许是肩上那份长女如母的责任,又或许是刘文治心底坚守的那份信念,让刘文治咬牙坚持着。“不能丢下一个人”是她对自己说过无数次的话。
敌人的炮火不曾让刘文治畏惧,她所在的红四军先后突破敌人数道封锁线,但是恶劣的环境、简陋的装备却让刘文治深感无助。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而胶鞋却是难得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战士们带着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打草鞋。战士们把能穿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依然冻得直打哆嗦,有时大声说话会造成雪崩,有时人一停下,“哎呀”一声就牺牲了。
刘文治想办法带着战友们克服种种艰苦环境,她背过男战友杨明全,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艰难行走;她指挥过女战友拉着马尾,拽着衣服排队一个不落地踏过水流湍急的黑水河……
1935年6月,红军开始北上,刘文治带领战友随军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在离山顶不足3里时,比她小七岁的红军女战士张文走不动了,张文是刘文治的老乡,经常走着走着就摔倒在雪地里,被刘文治一次一次扶起。虽然张文执意说自己没事,但是刘文治知道,这样下去,张文坚持不了多久。
她没有再与张文推脱,背起张文的东西,与管理科长架着张文继续爬,终于到达山顶。不巧的是山顶狂风大作,冰雪来袭,刘文治迅速做决定:从另一面下山。于是她们连滚带爬,终于全部翻过雪山。
这次经历让后来的开国上将夫人感念终生,因为张文就是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夫人。后来,张文给刘文治寄去了她的回忆录《我的红军之路》,其中就有对刘文治深深的感激。
比起爬雪山,对刘文治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来说,过草地更为艰难。战士们每天不停地走,饿了就吃豆子、青稞、草根,如果遇见野菜,那真的是幸运极了。这样食不果腹,又累又饿的日子让很多人失去了信心,人们根本没有走出去的信念,都是能够挨过一天是一天。
但是,刘文治却不是这样想的,她相信红军真的能走出一条路来,给她全新的生活,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样才能活着走出去,怎样才能带大家一起活着走出去。
在进草地之前,有一次,刘文治所在的队伍路过一座盐山,她挖了一块盐背上,从小就是童养媳的她知道盐的重要性。每到一个地方,大家在煮饭的时候,她就小心翼翼地刮一点盐在水里,她不敢把盐分给大家携带,因为她害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每次都是她来分盐。靠着这块盐,大家在食物不足时得以保存体力,刘文治带领排里的女兵走过草地,直到长征结束,排里只有两人牺牲。
02
如何与谢长远结为伉俪的
长征的日子是艰苦的,如果说那段峥嵘岁月里还有一段浪漫,那就是刘文治与谢长远的邂逅,他们也算得上是欢喜冤家。
长征途中,谢长远曾是刘文治救过的一员。但是彼时他们并未在彼此的记忆中留下印象。
1936年10月,刘文治随军在甘肃驻扎,在三八五旅做后勤,继续为红军做衣服,负责绑腿、管理炸药包等工作。当时谢长远是被服厂的领导,配有一名警卫员,刘文治是排长。谢长远的警卫员与刘文治同时看中了一个环境较好的草房子,他们互不相让。
刘文治对警卫员说,房子她们妇女同志要住,因为环境好对妇女同志生活更方便。但是,谢长远的警卫员并不“怜香惜玉”,他觉得环境好的草房子应该给领导住,于是互不相让的两人争吵起来。
谢长远知道了,老实本分的他斥责了警卫员,把房子让给女兵住。就是这次争吵的经历让他们“不打不相识”,也让他们回忆起了长征路上的生死之交。
刘文治为人耿直,明辨是非,又能说会道,人缘好能力强。谢长远为人可靠,没有领导架子,亲民而且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相信红军能给水深火热的民众带来希望。就这样,刘文治与谢长远互相吸引,1937年,他们成为彼此的另一半。
03
结局如何
婚后,刘文治与谢长远十分恩爱,虽然也吵架,但是吵完很快就会和好。他们相敬如宾,家务也有明确的分工,相互体谅,相互包容。平时刘文治负责一家人的起居饮食,有客人或者逢年过节谢长远就会化身大厨,炸油条、蒸馒头不在话下。
婚后的刘文治与谢长远虽然在后方工作,但是他们经常会接到组织调动。1945年,刘文治被分配到延安,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也让刘文治对延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不经常在一起,但他们的心靠得很近,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刘文治与谢长远给我们诠释了爱情最朴实的模样。
就这样,苦中有乐,当初孑然一身跟着红军踏上长征路的刘文治盼来了新中国成立。
工作中,她拒绝组织的关照,甘愿做基层管理员。她从普通的管理员做起,一级一级踏实做事,认真工作,成为干部。
后来,因为要按级别定工资,刘文治的工资有所下调。但是,她依然如当初从基层做起的心态一样,没有怨言,就像当初坚定地跟着红军走一样,她说“跟着国家政策走,该定什么级别就定什么级。”
经历过生死,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刘文治不仅心态好,也很善良。平时,她总是尽力帮助周围人,不去为难别人,也不在背后搞小动作。她告诫当兵的儿子:“当兵就好好当,打仗不要怕死,不要当逃兵。”
2012年,100岁的刘文治许愿想去延安重走长征路。家人们精心筹划,考虑老人行路奔波的各种问题,最后全家老小自驾游,陪刘文治去了延安。
当知道自己可以去延安后,刘文治几天几夜都没睡着,她激动得不知所措,就像当初她加入红军一般。
出发前激动,路途中刘文治也兴奋得不得了。她像个孩子一样,到处指,到处看,走到哪回忆到哪。家人为刘文治准备了保姆车,方便她躺着休息,但是刘文治却一点不觉得累,她甚至要坐在后座看风景。
当刘文治走到宝塔山时,坚持上山看黄河。家人担心她的安全不让她上去,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那份坚持就像当初她不论有多累都不放弃带领排里战士走出长征一样。在家人的帮助下,老人到达山顶,看着奔涌的黄河水,她仿佛看到了远去的从军岁月,“以前河两边的鹅卵石没有啦,河道变窄啦”刘文治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刘文治,她是千千万万红军中的一员,她历经几十年的革命风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红色精神”,在时代的长河中做一朵爱国的浪花。
不禁想到网络上的一段采访,有一位老革命家晚年时,有人问他,参加长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跟着理想走!”
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但回看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澎湃的革命激情。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理想。对于刘文治这样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革命战士来说,他们的理想就是将红旗插满中国大地,而跟着理想走,就是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希望。
跟着理想走,是信念与行动的结合,信念要坚定,行动要果决。逐梦之路道阻且长,唯有心无旁骛,一心向前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看到希望。
美国著名小说家德莱赛曾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人生有了太阳,尽管会遭遇黑暗,但总会遇见光明。